close

目標與目的

 

  如果將人生比喻為走鋼索,那麼鋼索的一端是「目標」、另一端則是「目的」。 我們從小到大所受的教育、長大後所從事的工作,都好比是從鋼索的「目的」端走向「目標」端;要從鋼索的一端成功走向另外一端的前提是:鋼索的兩端必須都鎖緊、而且兩端的高度能夠彼此匹配。但是,一般人都長於設定「目標」、卻弱於反思「目的」- 台灣的政治人物更是尤其為甚!

 

 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近日所提的政治改革- 降低修憲門檻、恢復立委席次,但是卻絕口不提推動上述政治改革「目標」的真正「目的」為何? 至於當初在李登輝、陳水扁兩位總統聯手下所主導的七次修憲、以及林義雄沒有任何憲法依據、拍腦袋要挾「立委席次必須減半」的作法當然也就更不用再作解釋。

 

  執政的馬英九總統也長於設定美好願景,例如「633」、「愛台十大建設」、「ECFA」、「服貿協議」、「自貿區」;這些美好願景當然也是施政「目標」,至於「目的」應該不外乎是振興台灣經濟 - 這點與阿扁總統在最後兩年任期內聲嘶力竭地高唱「拼經濟」竟然如此相似。如果「目的」是為了振興台灣經濟,當然馬、扁兩位總統的「目標」都沒有設定錯誤,但是為什麼馬總統的「633」、「愛台十大建設」都不見績效?「ECFA」、「服貿協議」、「自貿區」又會遭受年輕族群的巨大阻力?

 

   如果我們將「目的」解釋為「做對的事情」、「目標」是「將事情做對」的話,那麼「目的」與「目標」其實就是一體的兩面;如果「目的」雖然正確,但是「目標」沒有設好,當然無法展現績效,例如「633」 (沒有料想到全球金融風暴)、「愛台十大建設」(沒有考慮好官僚主義與地方利益)。

 

   如果「目標」雖然正確,但是「目的」沒有溝通清楚,當然反對聲浪難以平息,例如「ECFA」、「服貿協議」、「自貿區」- 雖然符合WTO開放市場的國際競爭精神,但是難免予人向中國傾斜的疑慮,從島內到美日皆然。 在今日世界情勢,任何政府或企業都不可能在「目標」與「目的」沒有說明與溝通清楚的前提下,可以順利推展任何計劃 - 拖延近35年的核四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,從威權到民主,依然無法推動,這並不是發展核能對錯的問題,而是能否形成大多數國民共識的挑戰。

 

 馬英九在總統就職六週年上說:他會善用人民選舉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最後兩年持續推動改革;以一個連續兩次投票給馬總統的選民立場建議:

 

一、馬總統需要展現國家元首的領導力、帶領全體台灣人民在未來兩年能夠走出困境、步向有希望的未來。

二、但是,台灣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未必是發展經濟、而應該是凝聚民心與團結-國家認同固然是藍綠矛盾的根源,但是愛台灣與團結的心則是不分藍綠的。

 

 馬總統的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是值得國人稱許的,但是身為國家領導人更重要的是領導力-能夠真正跨越藍綠與統獨、喜好與厭惡的領導力,可以與不同主張的民間團體和政府部門清楚溝通國家未來發展的「目的」、傾聽並設定可以執行、符合台灣利益的「目標」。

 

「目標」與「目的」都有「目」字,指的就是「能夠看見」,期盼台灣所有政治人物與全體國民都能夠共同看見我們的未來、而不是將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轉變為社會不安與矛盾對立。 

arrow
arrow

    亞力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